评论交流

浙艺二三事

出处:宣传部  文字:胡窕一  编辑:俞珂瑶  时间:2021-11-10
字体:放大 缩小

       离开浙艺已经六年有余,再回到浙艺也足三年,其间种种,初提笔忘言,再一沉思则又纷至沓来缓缓浮现眼前。

胡窕一.jpg

初遇

      我2012年来到浙艺,军训、上课……在这里过了三年,算是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初来浙艺时,对自己没有目标,对大学没有规划。后来觉得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要找点事情做,于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再后来,入党校,入院学生记者团,从学生到学生党员,从学生记者到记者团副团长。入记者团的经历是我时常窃喜的一个故事,在某次党校的课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以后,就被马向东老师相中,开始了学生记者的工作。有一天晚上马老师找我,说有一篇开化县的稿子需要帮忙改一下,问我“行不行”,我说“行”,然后战战兢兢改完,担心不入马老师法眼。过了一段时间,一次会议上,马老师拉住一个人的手,指着我,略带自豪地说“你看,你上次那篇稿子就是这个学生记者给你改的。”那个人一把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哎呀!改得好啊!”那一刻我觉得,记者团是个非常好的地方,让我有收获感。

      三年里认识了许多朋友,本班的、其他班的,本专业的、其他专业的,是很交心的朋友。我和优秀还是相差甚远,我能想起来的,魏芳馨、盛睿、李安迪、李祉墨、赵怡媚、蒋京、黄楼达、党艺俊等等,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远较我优秀且用功,我只是像个毛头小伙,懵懵懂懂地直往里闯,到头来偏偏只是运气好,使许多“喜讯”恰巧掉在我头上。

      在浙艺的起初,时间并不算甜,偶尔夹杂着苦,2013年冬天我高中同桌去世,晚上向班主任蒋曼曼老师请假去医院,曼曼姐怕我太难过又不认路出事,让我到某个站点时就打电话给她。时至今日,我偶然路过那一站时,眼前还是会看见那个场景,一个无助的人在寒夜里举着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份关怀。


告诫

      毕业展是在浙艺三年的告别礼,当时我们非遗班做的内容是和非遗相关的内容,我的小组分到的是搜集和整理浙江省内的民间故事,编成一本集子。组员给力,加上两个班的同学收集得力,竟搜集到几百个故事,然后删减、校对,在此基础上尽量求搜集的原始性。总校稿和排版已经是十二月,冬夜里和负责毕业视频的黄楼达同学熬夜,天天见天明了才睡一会儿,然后又起来轻飘飘地去上课。这本汇编集子终于做了出来,我特意将它送给科研处的施王伟老师审阅,请他作序,施老师欣然应允,洋洋洒洒又真情流露地给我们写了序。现在回头想想熬得那几个大夜,初衷很简单,就是觉得,“这是我的大学毕业礼,我得给自己一个交代。”

      毕业展那天很热闹,当时文管系毕业展的开幕式就放在了我们专业举行,学院领导来了很多,我负责的集子就摆在进门就看见的海报下,被学院和其它系部的领导充分肯定。开幕式结束后送领导出门,当时的院党委书记朱海闵看看我,对我说了句“板凳要坐十年冷”,我时常想起这句话,自省还是用功不够,用不对地方。

      和浙艺相关的日子,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琢磨”的过程,虽然我不清楚我是璞玉还是顽石,但是有幸遇见了许多尽职尽责的“玉工”,他们也总会不厌其烦地雕琢我。

      我以前常觉得自己文笔还行,所以写毕业论文时自信满满的将稿子给了科研处施王伟老师审阅,老爷子隔天看完把我叫过去,看了看我,“你这篇论文啊,不像是读过书的人写出来的。”一句话让我惭愧万分,从那时起我就学着收起尾巴,扎扎实实学人家如何写论文,如何引证,如何铺成,这个功夫也让我至今受益。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钱老师也来关心我,一日黑着脸时让钱老师看见了,把我叫去,和我说“怎么了?心情不好?你心情好的时候吧,我觉得晴空万里,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吧,我就觉得从窗外有一朵乌云压过来了。”

      从大学到今天,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最大,就是林瑾老师。她这个“玉工”从未放下对我的雕琢,从学习到工作,我算得上她真正的弟子,她也确如古时师父教徒弟一样用心。她对我的言行告诫犹多,倘要写下来,恐怕得数十万字。希望在若干年后,我能不辱师门、专门把这份“师徒情”写出来。


重逢

      我没能想到有一天能以老师的身份再回到母校,当我再次出现在校园里,见到了沈从文老师、施王伟老师、王儿老师等等,他们的表情欣喜、惊讶,我则嘴咧得像麻花,冲过去就给我的老爷子们一个拥抱。曾经的老师,重逢后依旧是我的老师,他们身上依旧有着我学不完的优点、长处,在学生的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他们年轻、包容、有活力……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算是完成了初见面时“用心陪你们走完三年”的约定,这个关口,我想对学生们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卑以自牧,君子有终。人在任何时候姿态都要放低,山高水阔,人生未知的还有很多,自得自满则容易辨识不清来去的路径。今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能一直保持真诚、坦诚和赤诚。不管何时,一定要对世界有重新的正确的认知,也要树立自己的理想主义旗帜。

      在浙艺的数年,从少不更事到懵懵懂懂,从漫无目的到暗下决心,大学是一个蜕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对于学习,总是好事,不过在劝学的基础上,我得加上一句,“理想主义不死”,这也将是我在今后努力成为浙艺“优秀校友”的动力。


(作者系文化管理系2012级非遗班毕业生,创办杭州类星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参与植物体、黑猫警长特展等策展活动,业余撰文散见平台,现兼职担任文化管理系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教师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坚守初心 回归本源—访我校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得者影视技术系教师袁良忠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