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浙江新闻:(附视频)一场别开生面的高端对话:手艺密码之“变”

出处:浙江新闻  文字:宋煜 钟黎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1-01-11
字体:放大 缩小

浙江新闻讯:


微信图片_20210111152700.jpg

1月9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赛丽美术馆召开“浙艺手艺系列展——《手艺密码·变》”展览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手艺的“守与创”“常与变”“非遗进校园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主任刘秀峰教授提出,传统手工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它既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工艺美术,也不同于现在的设计艺术。职业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既能够传承传统精神和手工技艺,又能够引领未来的生活时尚,让非遗焕发时代生机。这对我们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阐教融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岳明对展览表示高度赞扬,并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统技艺教育的基本方向进行了肯定。他以制作青瓷为例,青瓷讲究的是形和色,过度装饰会影响釉色,因而需要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青瓷的形和色上,追求韵律,使其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手艺人,不可因经济效益而破坏了高雅的艺术审美。无论做釉还是做事,都要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陈华文提到,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就是持之以恒的担当,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同一件事。要意识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青瓷就是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变化,不断去探索什么是最美的,然后产生新时代美的手艺作品。手艺人要跟上学术的脚步、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才可以促成文化发展更加丰富。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书记、副院长王其全从四个方面评价此次展览。一是突出的学术性研究,二是教学的探索性发展,三是专业的融通密切,四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发展。他认为学校要完善教学体系,将专业技能作为必需,再进行创新实践。同学们要提高审美休养,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文化素养。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书记、副院长李玉普赞许此次展览具有尖端性。他提到,习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到,要加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手工艺”这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全会中,这是我们的新的希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美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普及和弘扬,在手艺上下功夫的同时要提高美学修养,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汪自强认为,非遗进高校是一个必然,也是一个归宿。高校是学术共同体,是高层次的学术平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其次,要形成传帮带的机制,通过心手相传的方式在实践中完成教学,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再次,要搭建一个高层次学术展示平台,集教学研究、创作、展示为一体的一个空间,探索高校传承技艺的新模式,获得新的途径。工匠精神,就是我们手艺背后的人文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紫竹斋负责人、版画系副主任王超对展览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办好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一是要具有理论实践互动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优秀师资,教学、科研、创作水平突出,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二是组建完成一个完整链状实训课程群;探索多学科协同上课机制,整合不同的资源配置,形成教学、实验、创作、保护、传承的链状结构模式。三是形成 “传帮带”机制的特色教学模式;通过心手相传的方式在实践中完成教学,形成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四是搭建高层次、领先的学术展示平台,促进教学。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姝从三个方面来讲述传承与变之间的关系。一是沿着传统手艺的基因传承,才会发展变。在传承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基础。二是将典籍记载与民间田野结合,来传承和复活、创新非遗技艺;第三是要传承工匠精神。现代机械化生产结合出来的作品背后的核心的精神——工匠精神没有变,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之间要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手艺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张春艳提到,我们要去追求真理、追求极致,要有工匠精神,要有不拘泥于产品价值与市场的宝贵精神。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将手工艺与数字化、与科技的工匠精神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宏观的一个畅想,一个视野。要有科学化的理性的治学精神,和审美能力。浙江是非遗大省,是数字化的前沿,又是治造大省,要探索我们的手工艺怎么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馆员余知音认为,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工匠,更是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解读手艺密码的能力。不仅在专业理论、技法上要有继承,理论研究、实践操作、产品设计都要有所掌握。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为培养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型人才来下功夫、做文章。我们需要有美学的审美能力、科学化的理性的治学精神,再运用地方特色与优势发展。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有幸参与此次研讨,并从媒体人的视角,以如何发挥天赋、讲好浙江故事从而将手工艺内容做得更好这一主题,与现场专家开展交流。展开来讲,这个“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天赋,将文化传承以展览的形式来创新表达;赋予,专业如何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化,继承和创新行发展手工艺。赋能,具备了天赋、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的作品就会被赋能。这次展览,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用美学形式表达了如何讲好浙江故事,如何坚持以文铸魂,如何坚持以文育德,以文图强,以文传道,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的血脉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多年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承接历史文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开设“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成立了民族传统技艺研究所,积极开展非遗研培计划,牵头制订教育部行指委民族传统技艺教学标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本次展览分陶艺、石雕、印染、水印、首饰、女红六个展区,有历代收藏品、当代大师作品、也有院校师生作品,主办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开一场有声与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原文网址: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600127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杭州日报:建设国家高职“双高”学校提速!浙艺教学综合楼开工下一篇: